【独家】趣说武汉童谣“卖汤圆”

来源:黄鹄矶 2021-11-05 12:02

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出现在正月十五,这是值得欢庆的节令之日。开首为“元”,夜间为“宵”,故名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。元宵节之必备美食,是象征合家团圆、幸福美满的汤圆,于是汤圆也被人叫作元宵。

也有人说,汤圆和元宵不一样,区别在于原料和制作工艺有所不同,元宵是“滚”出来的,汤圆则是“包”出来的,所谓“北滚元宵,南包汤圆”,北方叫元宵,南方叫汤圆。

除元宵外,汤圆亦称“汤圆子、乳糖圆子、汤丸、汤团”等,老武汉也曾有人叫它“白圆子”。过年讲吉利,说好话,招待客人吃汤圆,便唤作“进元宝”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民俗之言,各有所据,谁是谁非,难以评定,当然,也用不着精确结论。

不知道“元宵”这名称叫了多少年,从未有人觉得这里面有何不妥。孰料到袁世凯称帝时,问题来了,这“元宵”与“袁消”谐音,犯讳了,于新皇帝不吉,“袁”只能“起”,哪能“消”呢?

当时的北京警视厅曾通令全市卖元宵者,一律改“元宵”为“汤圆”,店铺招幌只能写作“汤圆”,不能写作“元宵”,准说“卖汤圆”,不准说“卖元宵”。

辛亥志士,文化名人景定成有诗讽刺这事,“偏多忌讳触新朝,良夜金吾出禁条。放火点灯都不管,街头莫唱卖元宵。”

著名的《卖汤圆》一般以为是台湾民谣,实则为创作歌曲,由方静音首唱,其后大陆,港台有多个歌手曾与演唱,传唱度极高。

老武汉有首“卖汤圆”的童谣,说起来也蛮有点意思。它刋登在北京大学国学门歌谣研究会1923年6月3日出刊的《歌谣》第一卷第21号第4版上,由汉口人曹胜之搜集,“交交辫,系红线,上茶馆,卖汤圆,汤圆卖完了,交交辫长长了。”

交交辫,应为鬏鬏辫。鬏,音jiū,鬏鬏辫,原义指头发盘成的结,这里指在清末民初武汉地区十分普遍的一种儿童发型,束发于顶,显得很精神,很活泼。系红线,用红丝线或红绸绳扎辫子;系,jì,编扎。长长了,前“长”为动词,读zǎng,后“长”为形容词,读cáng 。另外,朱介凡《中国儿歌》第165页也载有此谣,鬏鬏辫,原作“纠纠辫”。

这是清末流传于武汉坊间的一首嘲讽谣,嘲笑扎鬏鬏辫的孩子不会做生意,跑到茶馆里面去卖汤圆,等到汤圆卖完了,自己的辫子也长长了。

据符号《蔡锷起义与武汉歌谣》(原载《纵横》2002年第11期)一文介绍,1916年3月23日,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被迫宣告退位,不久郁郁而终,武汉坊间旋即传出了新版的“卖汤圆”,“鬏鬏辫,打红线,开茶馆,卖汤圆,汤圆蚀了本,回来打碾滚。”

与上首相比,文字虽略有改变,寓意却大相径庭,此为民间影射“蔡锷反袁”之谣歌。

鬏鬏辫,下扎上松,一走一甩,像乌龟尾巴,所以武汉人又叫它乌龟辫。乌龟,暗指蔡锷。东汉末何宴集解,“蔡,国君之守龟”。湖北黄梅有地名曰蔡山,《禹贡》载:“九江纳锡大龟,世传五阜湖所出”,《方舆纪要》载:“春秋传大蔡,盖以山得名,蔡即龟,故名蔡山。” 此处的“打红线”,指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起义。“红线”,与袁世凯国号“洪宪”同音,打红线就是攻打洪宪皇帝。汤圆蚀了本,暗指袁世凯退位;蚀本,亏损本钱,蚀,sé,一作折本。打碾滚,在地上来回连打几个滚。碾,音liàn,滚过地面,原作“打连滚”,此暗指袁世凯称帝不成,反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。

蔡锷,原名艮寅,字松坡,湖南人,近代史上著名爱国将领和杰出的军事家,现今汉口、长沙、邵阳等地都有“蔡锷路”,可见其非比寻常。他的人生很短暂,只活了34岁,但做了两件名垂青史的大事,一是成功地领导了云南辛亥起义,二是领导了反袁世凯复辟的护国战争。其中,最为人们熟知的是“护国讨袁”。

开时代倒车,为人所不齿,不管世人对袁世凯如何评价,洪宪皇帝终究是一个历史笑话,那么,在民间盛传“打洪宪”的歌谣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。

李岳南《民间戏曲歌谣散论》(上海出版公司印行,1954年1月)中载有“袁世凯谣三首”,其一曰,“大总统,洪宪年,正月十五卖汤圆。”这与武汉的“卖汤圆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关键词: 正月十五 异曲同工

上一篇:
下一篇:
为你精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