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史魏桥 那日,清香与呼吸交融一瞬,却回味许久。那是一棵槐树,在骑行的路上相遇。槐花飘香沾染衣襟,随我一同归去。 闲时一人出了校,骑着车往南,随便转转,到哪算哪。于是闯进了周围的村子,还有田地。 花海簇拥的路上,周遭金光闪烁,宛若身在神圣的殿堂。蜜蜂与花朵欢快合作,花把蜜给蜂吮吸,蜂则替花传粉。二者之于行人,无意而成的一道灵动图景,赏心悦目。地里油菜一片一片的。手扶在其中一朵油菜花上拍了张照片,镜头里刚好是手与花与不远处的城。油菜花不过是插曲而已,麦海才能担任乐曲的主奏。阳光、雨水、土地滋养着硕大饱满的颗粒,使之不断蓄势,静待时令的哨音。两只野鸡从眼前扑闪飞过,藏匿进麦田中。 车子骑上崎岖的土路,又回到了对屁股颠来覆去的小时候。这种久违的感觉,还有那棵花香沁鼻的槐树,身旁“嗒嗒嗒”开过去的三轮车,“哼哧哼哧”帮着奶奶干活的小孩和她奶奶,以及像以前母亲同样躬耕的女人。站在这片地方,不觉得闯入的自己是突兀的,相反有一种舒适自然,我也是乡村的孩子。环视周围,故乡小村的记忆从远方走来,往昔场景不断上演。 小城的生活简简单单,上学期间大多在学校里度过。离校后我基本宅在家里,偶尔也会和家人出去转转,造访周边的公园,边走边聊。眼睛追逐风的行踪,双耳聆听水的流声。飞鸟游鸭嬉戏鱼,小贩稚童缓步翁。转久了,地摊上的小吃也会来上一份。 在小城的日子,我的见识越来越广。对于文学的热爱,从那本《玩磁铁的男孩》开始,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书籍的作用,文学可以离得那么近。在老师的引荐下,我加入了作协和诗词学会。偶尔写些文字投稿,与其他作家老师交流学习,有机会就去参加讲座、采风等文学活动。我办过社团、比赛,身影也出现在一些活动现场。高中毕业那年,我独自乘坐火车南下昆山,感知厂房日日重复的流水线。去允许踩踏的草地上散步,看漫天飞舞的风筝。同一生产线的阿姨常常分享好吃的东西给我,还邀请我去她家吃红烧肉。以前我只是认识渭南本地的人,而现在也有了不同省市的朋友。周末和朋友们去征服华山、行走幽荫、打卡钟楼、品食美味…… “五一”假期我回老家,恰逢村里有人给孩子办完灯宴,我坐的那桌子就认识对门婆一个人,小学教我语文的麻老师差点没认出来。曾经村子所有路的布局刻印在脑子里,给张纸就能画出来,可现在到了有的路口竟想不起来会通往哪里。村子不大,在不到七年的时光里,似乎变得更小。面对这个村子,我感到隐隐的不安,总觉得丢了什么。即将毕业,步入社会的日子也不远了。寻觅着风土与文化,感受着烟火与繁华,看得越多,心越来越远,身体自然也会离那个熟悉的小村更远。 但是,不管怎么行走,最终我一定会向小村的方向折回,生于斯,复归于斯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