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腹证】腰以下有病,冰冷如坐水中,重而痛,甚者腰痛反张,小便自利者,为苓姜术甘汤证。本方以除下焦中水气、祛寒为主。疝气冷痛,小腹结聚,按之痛引阴囊或引股者,与芍药甘草汤合方。
【原文】肾着之病,其人身体重,腰中冷,如坐水中,形如水状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,病属下焦,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如带五千钱,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。
(相关资料图)
【原方】甘草、白术各二两,干姜、茯苓各四两。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腰中即温。
【功用】暖土胜湿;补土制水,散寒渗湿;温脾化湿。
【适应症状】寒湿侵袭带脉,留着不去则腰痛伴有冷感、重坠感。
【方解】汤本:本方不但于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干姜,即苓桂术甘汤无干姜而有桂枝,故其证必有上冲目眩之证,是水毒之上冲也。然此毒主集于上身,前证之外且现胃内停水;至本方以无桂枝而有干姜,此水毒不上冲而下降,集中于下半身,故其证无上冲目眩之证,胃内停水完全不存或些微而已。干姜与附子并称大热药,且有驱逐水毒之作用,故其证必有寒冷或厥冷与水毒之隐见,此仲景所以云身体重(为组织中有水毒之征也)。本方证因水毒聚集于下半身,组织弛纵膨大,故腹部软弱无力,类似八味丸证之脐下不仁,然无彼之有口渴烦热之证,得以分之。又本方证之小便自利疑似猪苓汤证之小便淋沥,彼以阳证有口渴热状,本方以阴证而无此等证,得以别之。
有云:此方与真武汤为相互表里之剂。本方以除腰间冷气、腰冷重痛为主,真武汤以除脐下冷气,无腰部病变,是二者不同之处。但二者同样具有自觉腹微满,按之无力之腹证。又曰:祛除从心下至脐上中焦冷气者,应于姜附汤中加茯苓。
和久田氏:肾位夹脐左右,故腰以下病,名肾著,记其位也。水气病多渴,故云反不渴。凡水气病气上冲者,小便不利,此病无冲逆之证,而在下焦,故小便自利。
《宣明论》:肾著汤治胞痹(膀胱麻痹),小便不利,鼻出清涕。
《类聚方广义》:本方加杏仁名肾著汤,治孕妇浮肿,小便自利,腰髀冷痛,喘咳者。又治老人平日小便失禁,腰腿沉重冷痛者。又男女遗尿,已十四、五岁犹不已者,此方加反鼻能奏效:并宜随证加以附子。
《本草备要》:干姜,生用则辛温,逐寒邪而发表,炮则辛苦大热,除胃冷,守中,温经,止血,消痰,定呕,去脏腑之沉寒痼冷,能去恶生新,使阳生阴长,故吐衄下血之有阴无阳者宜之。
《药征》:干姜,主治水毒之结滞,兼治呕吐咳嗽下利厥冷烦躁腹痛腰痛等证。
关键词: